8月14日,北京迎来了全球首个以人形机器人为参赛主体的综合性赛事——“2025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16个国家和地区的280支参赛队伍云集于此,共同见证这一历史性的时刻。在这场赛事中,机器人“战士”们正以硬件稳定性、散热性能、关节电机扭矩等关键指标为竞争焦点,向世界纪录发起挑战。
当机器人百米冲刺仅需20秒时,它们仍在寻求更快的速度。这不仅是为了夺冠,更是为了追求更高的目标。在这场竞技中,奋斗的动力变得具体而生动,一场运动会不仅展示了前沿成果和运动极限的突破,更让人们对人形机器人有了更深的了解,感受其创新速度,探索人机共生的无限可能,从而对产业发展充满信心。
在体育竞技中,人形机器人凭借算法的智慧和传感器的感知,在碳基文明的赛道上大放异彩,为未来的实际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在足球比赛中,机器人无需人类操控就能完成整场比赛,这是全球首次实现10台全尺寸人形机器人在无人工干预下同场对抗。此外,天工机器人是本次1500米赛跑中唯一一名全自主奔跑的选手,展现了机器人运动控制、环境感知等核心技术的突破。
赛事还设置了专门考验机器人实际应用水平的场景赛,包括工业、医药、酒店、仓储等场景。在模拟酒店房间的赛场里,一台人形机器人麻利地完成垃圾清理任务,展现了机器人在开放、动态环境中进行“感知-决策-执行”完整闭环的自主行为能力。
主办方表示,本届赛事为开发适用于实际应用场景的机器人提供了宝贵的数据采集机会。机器人运动会的价值在于对新技术的探索,各参赛队伍在竞争中互相追赶,推动人形机器人在运动控制、环境感知等核心技术上的突破,为全球机器人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
这场盛会不仅是“科技奥运会”,也是产业加速器。它加快了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展现了人形机器人的无限可能,激发了生产端与消费端的双向活力,让机器人更快更好地走进人类生活。
(采访整理:马泽宇)